电瓶车起火后有多可怕?4分钟后就处于爆燃状态,5分钟火场温度达到最高1079.5摄氏度,6分半钟四楼天台顶一氧化碳浓度达到722ppm,足以让人中毒身亡。昨日上午,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交通警察支队联同中山大学消防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及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在天河区大观路一栋废弃4层建筑进行电动车燃烧实验,实验模拟一户人家,将3辆电瓶车放在楼道内引发火灾的全过程。随后,实验组拆解电单车锂电池电芯进行人工撞击实验。
起火源:报废电瓶车3辆(停放在一楼楼道内,其中2辆车身塑料制品重7.5公斤,另1辆车身塑料制品重15公斤)
实验过程:昨日上午10时22分许,实验人员点燃过道上的电瓶车。约1分钟后,塑料材质为主的电瓶车遍布火苗,产生的黑烟顺楼道迅速往上蹿升。4分钟左右,现场传来第一声爆炸,随后“砰砰”声不时响起,此时4楼天台顶已经被黑烟笼罩,其他楼层的门窗也有阵阵黑烟散出。整个建筑物内的能见度几乎为零。10时30分,现场最大的一声爆炸声响起。3分钟后,开始灭火,10时35分,明火被扑灭。
“5分钟测得温度最高值1079.5℃,位于电瓶车(塑料制品较多的那辆)正上方约25厘米处。”中山大学消防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莫善军博士透露,楼顶天台为此次实验场地中最安全的位置,实验进行到6分半钟时,该处浓烟一氧化碳浓度达到722ppm,浓烟所到之处已无一安全,楼梯间的小仓鼠已全部死亡。
莫善军介绍,“实验室测得室内一辆电动自行车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值会超过3000ppm,最高峰时达到4000ppm。”莫善军称,当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超过100ppm时,人就会产生头晕、乏力等不适感;当浓度超过600ppm,短时间之内就能引起中毒窒息死亡。
昨日燃烧实验结束后,在天台记录检验测试的数据的工作人员脸、手和衣服都被熏得漆黑。“比我预计的可怕多了,起火6分钟后连仪表上的数据都无法看见,只能戴上防毒面具在逆风点靠墙躲着。
据了解,目前电瓶车电池主要有铅酸电池和锂电池两种。昨日的电瓶车起火实验中,为了控制火势,实验人员特地提前将电池拆下。随后,实验组拆解电单车锂电池电芯进行人工撞击实验,模拟锂电池受损内部短路起火的过程。实验人员将重量为1公斤的冲击锤从1米高处砸下,先后砸向冲击器再冲击2节锂电池电芯。1500mAh容量的锂电池电芯被冲击时,冲击进行到第三次,电池液迅速渗出,伴随有一定量的烟气和气泡;约20秒后,受损电池突然爆炸,导致保护罩破裂,碎片弹射出近1米远。
而冲击2200mAh电池时,第一次冲击后,穿透的瞬间,电池冒出大量火花,仅仅3秒后就发生了爆炸。电池持续燃烧,现场冒出不少浓烟,约半分钟后,火才逐渐熄灭。
车身塑料材质成为助燃“帮凶”:迅速产生1000℃高温及大量有毒烟气,加剧逃生难度。
作为在城市道路上最常见的“五类车”,电瓶车近年来已逐步成为引起火灾的新成因。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广州市共发生电瓶车火灾250余起;火灾造成16人死亡,2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近600万元。
其中,仅今年在广州因发生火灾死亡的人中就有5人是死于电瓶车引起的火灾,另有3人身亡的火灾中电瓶车是助燃剂,致死人数加起来约占全年火灾亡人总数的一半。
在这250余起电瓶车火灾案例中,发生在20时至次日8时的占72%;高发区域是住宅,占总数的55%,其次是维修店和车库。
电动自行车火灾大部分是电池故障引起,占根本原因的49%,其次是线路短路和动力线路故障。
从火灾发生的行政区域来看,白云区、增城区最高发,发生起数分别占总数的14.2%、10.4%。
广州警方表示,“五类车”的各类交通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广州道路交互与通行秩序,特别是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瓶车、人力三轮车(黄包车)等均不具备搭乘人员的安全技术条件,如果搭乘人员上路行驶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隐患,电动车存在的消防隐患,也严重危害市民生命财产安全。警方呼吁全市市民不驾乘 “五类车”,坚决“五类车”的各类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同时注意冬季防火,从自身做起,发现存在消防隐患的行为时,需尽快向物管或街道、居委反映,或拨打96119火灾隐患投诉举报热线